巴曙松:未来10年,我们将面临中国金融业的什么重大变化?
发布时间:2017-11-08 浏览次数:9037次


作为正在求学阶段的青年学子,在你们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在中国乃至全球的金融界,你们必然会面临的金融业的重大变化有哪些?未来十年、二十年,你们必然会面临的一个巨大变化是什么?

巴曙松教授预言:未来十年、二十年,我们将会面临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的过程,这个变化恰好会发生在同学们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过程会涉及到多种多样的金融机构、以及不同的金融资产类别的配置,因此,也就必然会直接间接地影响到新一代金融人才的职业选择甚至事业发展。

2017年11月2日,巴曙松教授(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受邀为高金金融硕士项目校友及在校学生带来精彩生动的讲座——国际资本市场最新发展与人民币资产定价,高金副院长李峰教授向巴曙松教授表示了热烈的欢迎。这堂课的开讲,也标志着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硕士项目与香港交易所集团首次强强联合,其合作课程“2017国际资本市场前沿动态”正式拉开帷幕。课堂期间掌声连连,学生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巴教授的观点为他们的科研及求职指路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李峰教授致开幕词

巴曙松教授分享对国际市场的深刻洞察

观点1: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将面临巨大变化,人民币国际化或成推动第三次变革的重要力量之一

巴教授提到,从金融史的角度来看,每当一个原来不在国际货币体系里面的主要经济体的货币被融入到当时的国际体系里的时候,都会带来当时国际经济金融格局的一次大的洗牌。通常体现为实体经济的快速成长倒逼金融领域做出调整。之前国际货币体系已发生过两次重大变化,而人民币的国际化有机会成为第三次变革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其背景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占比持续上升,但是人民币等新兴市场货币的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

在全球化的时代,国际金融体系融入一个新的主要经济体的货币的第一次大的变化,可以说发生在美国经济大萧条后,随后美国经济出现快速成长带来国际经济金融格局的洗牌和动荡,这个动荡的过程以以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的建立划上一个句号,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当时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第二次大的国际经济金融格局的调整可以说是日本和西德在实体经济领域的崛起,表现在这两个经济体对美国的逆差占据美国逆差总规模的绝大部分。这一阶段的国际金融体系洗牌与动荡以1985年的广场协议(Plaza Accord)和1987年的卢浮宫协议作为一个阶段性的句号,也同时标志着日元和西德马克融入国际货币体系。

目前,在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也出现了类似的实体经济占比上升与金融领域占比相对低的错配: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深层次原因也可归因于实体面的国际经济格局已经出现重大变化,但国际金融领域并没有出现相应的变化。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中国GDP已占世界总量约15%,而在外汇储备方面,根据相关数据,人民币仅占比只有1.1%而美元占比达64.5%。人民币正处在国际化起点上,以SDR货币篮子中加入人民币为标志,预示着这个过程正在展开,并且会逐步成为推动国际金融体系变革的重要动力之一。

观点2:国际市场需要更多人民币计价金融产品,来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载体

“未来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重点将是怎么样在国际货币体系里面发展不同类型的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

巴教授提到,当一个新的货币加入SDR货币篮子时,贡献这个货币在整个篮子中的占比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个是来自于实体经济贸易层面,在国际贸易领域使用这种货币计价的比例。另一部分来自于国际金融领域使用这种货币计价的金融产品的占比。人民币目前在国际货币基金SDR货币篮子中的占比是10.92%,其中10个百分点左右来自于贸易领域的计价,而不到1个百分点来自于在国际金融领域人民币计价的产品,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国际金融市场上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发展的巨大空间。

观点3:人民币国际化的新动力与新平台:一带一路、互连互通

从全球经济增长格局看,“一带一路”倡议可以说就是试图把活跃的、以中国为主要增长动力的东亚经济圈和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联通起来,“特别是考虑到中国是东亚经济圈的主要增长动力,一带一路的倡议,使中国在一带一路的相关项目中进行货币选择上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也会带来对人民币的更大的需求,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大助力。”

8·11汇改以来,中国加强了对于对外投资行业的合规监控,许多带有明显投机色彩的项目其外汇不容易走不去,但从统计数据观察,“一带一路”相关的基础设施等项目、以及沿线的并购活动稳步上升。“从历史趋势看,中国资本项目的开放逻辑是先资本流入,后资本流出;先直接投资,后间接投资;资本流动的管制逐步放开和交易管制的放开,也会是渐进推进的。预计接下来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开放,会因为实体经济的现实需求上升、特别是中国经济转型需要进行全球资源的布局而逐步成为经济体系中不断上升的现实需求。”

目前来看,外资进入中国市场最大的挑战是,整个交易、监管、托管、法律法规、会计制度和金融基础设施等是不一样的。对于一家大型跨国公司来说,按照中国的会计制度重新编报表、披露信息,重新到监管部门完成发行上市程序,需要巨大的成本。从操作层面来理解,人民币国际化也可以理解为欧美金融体系与中国金融市场在各自已经形成不同的运行体系背景下如何做到互融?或者说,人民币资产如何融入到欧美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中?这将是未来十年、二十年,中国市场和全球市场都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的题目。

人民币的国际化过去这几年在中国政府的积极推动下,“互联互通”正在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个新的开放渠道。“互联互通机制实际上探寻出一种新的机制,在保留中国原有金融市场运作习惯规则的前提下,让投资者能够对外进行资产配置,把国内的投资者或者国内的资金,国内的流动性和海外的各种各样的产品,在这个互联互通的、封闭可控的开放平台上做配置。这样作为中国的投资者在亚洲时区、继续采用自己熟悉的投资方式,就能实现资产的国际化配置,实现家门口的金融国际化。”

 

现在我国金融业中,外资金融机构资产规模总和占中国金融机构资产规模总和不超过2%。“从国际范围来看,中国已经有了实体经济占比上升在先,然后在股票、固定收益、债券、商品等不同资产类别和领域,人民币计价产品的占比相应跟进,这个过程其实也就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也是促成国际金融格局调整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监管和交易制度的顶层设计,改进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更需要不同领域的具体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的发展。”

沪港通、深港通的主要业务特点和涉及框架是什么?大致来说,包括几个方面:第一,交易总量过境,实现最大价格发现。第二,结算净量过境,减少大规模资本跨境流动。第三,人民币境外换汇,减缓在岸市场货币兑换的压力。第四,结算交收的全程封闭。第五,本地原则为主,主场规则优先。 “从趋势看,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化,香港作为中国金融资产国际化配置的平台,会出现新的需求,在香港市场上同时会出现四个方面的金融服务需求,或者说是四个方面的市场主体,包括国内的筹资方,主要是上市公司,和国际的流动性;接下来还会出现中国国内的流动性和市场资金,加上国际的各种领域的金融产品。AH股差价是观察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值得研究的指标,这种差价的存在可以说反映了人民币国际化的一定的进展,究其原因在于不同的投资者群体,交易监管架构,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不同市场各自的波动周期。”

此次课程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国际化平台,加深金融硕士学生和校友们对国际资本市场新趋势和实务知识及海外市场最新发展的了解,关注金融市场一线操作实时发生的最前沿问题,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作进一步的探索及思考。


嘉宾简介:

巴曙松教授是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博士生导师,还曾兼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经济发展委员会委员、中国“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等多项要职,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曾获全球青年领袖奖(世界经济论坛,2009)等多项殊荣。 其主要著作有:《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年度报告等。

联系我们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硕士项目
Tel:
021-62934968
微信:
 SAIF-MF
Facebook:
Linkedin:
Ins: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